喝好水、喝对水,水与多种慢性病密切相关

浏览次数:185来源:青春永驻

01

高血压、脑卒中(中风)、急性心肌梗死……说起这类心脑血管疾病,大家都觉得是老年人的“专利”,想到的都是嘱咐家中老人注意身体。但实际上,近些年此类疾病的发生、发展越来越有年轻化的趋势,很多三四十岁的青年人,已经不知不觉中被此类疾病困扰。

世界卫生组织定义14~44岁的人为青年,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,一些以往在老年人群中多发的疾病已经越来越多地常见于青年人群,严重地危害着青年人群的健康,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对未来的预期。

生活方式是元凶,疾病趋势年轻化

41岁的张先生怎么也想不到,自己怎么会“莫名其妙”得了心肌梗死。突然的胸痛让他猝不及防,幸亏及时去了医院,否则后果不堪设想。他没有高血压、血脂异常、糖尿病、冠心病家族史,不抽烟,照理说,不是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。

原因是“他的压力太大了,工作压力、生活压力,血管承受不住,之前就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,最终进展到了急性心肌梗死。”

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说。压力过大也是心脑血管疾病不可忽视的“元凶”之一。

近日,四川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曾接诊了一位年轻的男性患者小朴(化名),21岁,心电图提示胸前导联T波高耸(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改变),这意味着,小朴很可能是冠心病中危急的心肌梗死,也是心内科危急、要命的疾病之一。

近些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居高不下,而且有一个趋势就是越来越年轻化了,据估计至少提前了15年。现在30多岁的心梗患者有的是,20多岁的也有。还有高血压,以前都是老年病,患者大多是老太太、老先生,现在很多年轻人得了高血压。

据统计,全国高血压患者早已经超过两亿人。”

在公众的印象中,普遍认为脑卒中是“老年病”,只有老年人才可能会“半身不遂”。实际在临床实践中,四五十岁甚至二三十岁的青壮年突发脑卒中的也并不少见。

发病提前的原因,可以列举很多。比如开篇说到的压力过大,比如各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。吃得越来越“好”、越来越“多”,动得越来越少,都是显而易见的原因。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,高热量导致的营养过剩且不均衡等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。

喝水太少,吃得太多,吃出了一身疾病!

一个医学上的认识:营养过剩一样中毒,一切元素,当我们需要的时候他是营养,当超过了便是毒素。

当今常见高血压,糖尿病,心血管疾病,癌症等疾病,事实上都可以归类于富养性疾病。

我为什么如此要重视饮水?因为水是生命之源,也被誉为“百药之王”。水隐藏在体内,维持着我们的健康,但其重要性往往被遗忘。

“很多人患慢性病是因为喝水量不足,人们多喝水、喝好水、会喝水可以有效缓解一些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。”慢性病属于代谢疾病,而人体代谢的所有过程只有在水的参与下,才能完成物质代谢、能量代谢和信息代谢。如果喝水不足,人身体就会出现代谢紊乱,从而产生慢性病。

《中国水与生命质量认知调查报告》显示,95.3%的人不会喝水,65.9%的人直到渴了才喝水,只有不到5%的人有定时定量规律饮水的好习惯。久坐不动、经常熬夜、大运动量等人群更容易缺水。

缺水也远不只是感觉口渴那么简单,可能会从头到脚伤害你。以大脑为例,水分太少,人的反应速度变慢,更易疲劳。《人类大脑研究杂志》刊登的研究发现,长期或严重缺水,会导致青少年大脑萎缩,损伤认知能力。缺水还会增加便秘、尿路感染、皮肤病、肥胖、心血管病、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风险。

老生常谈也得谈,健康生活是根本

如何避免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?除了不能改变的遗传因素和先天异常,大部分心脑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控的,难就难在“知行合一”。

生活方式肯定是从“吃”入手。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来讲,清淡饮食、结构合理,是应该知道也要做到的。其实清淡并不等于完全吃素,肉、菜、水果、主食都应该适当摄入,油脂、肥肉等尽量避免,糖的摄入也应控制。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推荐的标准是:食物多样,谷类为主;吃动平衡,健康体重;多吃蔬果、奶类、大豆;充足饮水1500~1700毫升/天;适量吃鱼、禽、蛋、瘦肉;少盐少油,控糖限酒。

动起来也是预防方法之一。这个“动”,不光包括活动,也包括运动。生活和工作中,尽量多点活动,比如走路+公共交通出行,在办公时每隔几十分钟起身走动一下,周末到户外走一走。另外,选择一两项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长期坚持也是很重要的,不管是慢跑、快走、游泳、健身、跳舞、球类运动等,只要没有不适合运动的其他疾病,选择哪个都可以。只要动起来,就比不动强。


分享到:

底部关联